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优化全市医卫发展布局

发布时间:2021-10-09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从医疗卫生领域看,近年来,五个新城医疗卫生水平已有了一定提高,但功能尚不强,发展仍不平衡,资源配置标准与中心城区相比差距很大。对照新城建设要强化独立性、综合性城市功能等要求,现有的新城医疗卫生规划有三个“缺乏”:一是面对五个新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中心城区的差距,缺乏增强其服务功能并有效降低对中心城区依附性的有力举措;二是现有的新城医疗规划仍仅以满足本区域百姓医疗服务需求为主,缺乏为长三角或国内外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资源配置和能力建设方案;三是个别新城的规划对“公共服务赋能新城建设”以及作为承载上海“四大功能”的重要举措等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行动。

  上海是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优质的医疗服务和高质量的医疗水平一直是上海公共服务的最大亮点。然而囿于历史原因,目前全国最好的数十家三级甲等综合性或专科医院都集中在徐汇、黄浦、静安、杨浦、虹口等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以及地理空间限制,一是影响了这些优质医疗机构进一步做大做强,限制了其发展;二是由于来自全国以及部分海外患者的求医,更加剧了中心城区的道路和人员拥挤,影响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此,笔者就优化全市医疗卫生发展布局提出如下建议:

  从上海整体角度统筹规划和布局。国家将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和医学中心等项目,本市已经具备承接建设的单位或项目,应将主体优先布局在“五个新城”。市级三甲医院,应结合规划逐步将医院主体转移至新城。

  明确新城“高标准、高品质、高能级”的建设标准。建议将“高标准、高品质、高能级”作为新城医疗资源配置的标准和要求,同时结合新城在发展空间、人口规模以及作为上海第一都市圈的优势,统筹教育、医疗和研究机构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市高等医学教育和临床学科。

  打造新城医疗卫生“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新城公共服务建设不仅要对标高水平,同时还要着眼于“创新和引领”以及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数字化、人工智能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极大推动了医学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建议根据上海医疗卫生发展的国内外声誉地位,积极向国家争取最新医疗技术、医疗方法、诊疗设备和最新研发药物等在新城临床应用的先行先试特区政策,实现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

  新城要引领长三角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作为辐射和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节点城市,新城应率先探索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的制度创新。例如,实现医疗机构和人员执业许可、疾病预防、慢病管理以及监督检查等信息一体化和异地互认。

  (作者系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常务副主任)


原文链接: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82/node5400/u1ai10906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