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与制度效能——基于济南市政协“商量”平台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9 来源: 河北省政协网 作者:佚名

  

  以治理现代化视角来观照,人民政协以独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协商实践丰富了治理制度体系。笔者以济南市政协“商量”平台的发展历程为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效能提升的路径。

  “商量”平台的实践具象与内在逻辑分析

  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人民政协应有的姿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是人民政协应有的行动。济南市政协“商量”平台的构建与发展,是与济南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治理现代化实现途径的进一步探索。

  2017年7月,济南市政协开始探索创建、全新打造“商量”平台。截至2021年7月底,济南市级“商量”平台围绕全市重要工作和群众关注热点,组织开展了35个专题的商量。“商量”已经成为民主议政的开放平台,在接续开展的协商活动中凝聚共识,推动关乎大局和关系民生问题难题的有效转化和解决。

  从覆盖面来看,“商量”平台实现在济南市的全覆盖,构建了市、区县、镇街三级平台网络,12个区县全部创建了“商量在区县”平台,商量工作室遍布全市街镇。

  从制度化来看,“商量”已经纳入济南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全局,也列入济南市“十四五”规划,其文本的程序与规范也越来越明确。2019年11月,出台《济南市开展“商量”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商量”的重要意义、主要原则、主要形式、主要程序、机制保障等。2020年11月,出台《关于建立商量工作室推进商量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的意见》,进一步延伸商量的触角,致力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商量”平台的构建、运行及“商量”工作的持续开展,让协商民主扎根基层,很好地回应了济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和现实诉求。从认识论的基本范畴看,“商量”作为协商平台,自设立之日起,就依照其独立的内在逻辑而运行。

  民生逻辑主导下的协商客体。“商量”平台自设计筹备阶段始,就把商量的重点更多置放于民生实事,放在关注民情、改善民生和知解民需方面。在商量过程中,政协委员深入一线踏踏实实去调研,真心去基层倾听群众的心声,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去观察,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去统计、去分析。而商量的一个重要程序是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执行协商结果,解决人民群众的关切、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共治逻辑主导下的协商主体。“共治”,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个主体进行协商共同参与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治理。而“商量”平台扩大了协商参与主体,强调政社合作、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融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解决社会问题,是对“共治”理念的实践。从“商量”的具体实践来看,参与者包括了不同领域的市民代表、专家、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等,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元,充分展现了协商民主的包容性和广泛性。

  人民立场主导下的协商形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就要求政治制度的发展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济南市政协的“商量”实践采取了灵活的形式:每次商量都包含了现场调研、圆桌协商等方法,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济南市城市发展进程、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适应新时期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趋势,视频远程协商也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优势保证了多元主体对“商量”的参与。这样的协商民主实践,站稳人民立场,发挥了社会整合功能,让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社会成员参与到公共事务和社会治理中来,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主真谛主导下的协商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商量”平台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到基层和一线去广泛商量。参与协商的相关各方相互尊重、互相包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商量”过程采取“3+1”的模式,充分发挥“商量”的平台、纽带、桥梁、窗口作用。

  治理现代化语境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效能提升路径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核心内涵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或重大公共决策,都须经由广泛参与、平等讨论、形成共识、合法决策的方式来实现。而这恰好契合了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商量”平台是济南打造智慧政协、推动治理现代化的新探索和新智慧,可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治理效能提升提供良好的启示。

  发挥平台效能,完善治理共同体。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在于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于融汇各类主体合力的治理共同体。通过政协的协商民主平台,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包容和担当搭建一个多方平等交流的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共进的新型社会治理机制。要继续坚持共建共治思维,引导公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坚持全程协商、全方位协商,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要将协商治理的根脉植入群众沃土,培育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夯实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凝聚起治理的强大合力。

  采取现代手段,实现治理智能化。治理现代化,还强调适应信息化时代趋势,用便捷、流行的新技术手段创新治理方式,充分彰显国家治理体系的灵活性、创新性。要充分体现全程协商、广泛协商的真协商精神,以全媒体的协商平台拓展公众参与治理的渠道、丰富治理方式、延伸治理触角,利用传统协商方式与现代的视频协商、网络协商的融合之力,实现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

  践行平等互动,淬炼治理能力。治理现代化还意味着治理能力的高度提升。“商量”平台遵循协商主体平等原则,以多元治理的理念实现了政协内部精英协商与外部大众协商的紧密结合,在高频的协商实践中锻炼提升治理能力,已然成为地方治理的特色品牌。要持续坚持“协商在一线”要求,鼓励群众参与协商。通过高频率、高密度的反复实践,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能力。促进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的需求。

  注重制度规范,塑造协商文化。“商量”平台自创立伊始,就格外重视制度建设,确保了“商量”平台的运行有章可循、“商量”工作的开展规范有序。从“商量”本身来看,平台自搭建及运作至今,既出台了工作规程和工作流程,规范了协商程序,使得政协协商逐步走向程序化、制度化。通过交替持续的“商量”实践增加协商密度,更是通过不同的媒体加大宣传传播力度,增强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存在感和美誉度。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机制,构建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和机制,巩固既有实践成果,真正实现协商平台运行常态化、协商程序规范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协商形式现代化。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现代化目标任务进行有效对接,加强制度衔接配套。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民众的治理意识、民主意识,提升治理能力,打造浓厚的治理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参与成为各类主体的自觉行为。

  (作者胡爱敏系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


原文链接:http://www.hebzx.gov.cn/system/2022/01/27/03014059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