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网上提案 > 正文

北京市政协委员王茤祥:京津冀协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2-07-22 来源: 北京市政协 作者:佚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科技创新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全球科技创新形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等趋势越来越明显,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学科、技术、产业的界限,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已演化为体系的竞争。因此,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最高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必须坚持“国之大者”的理念和顺应现代创新大势,着眼于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推广应用等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协同共生的创新系统。总体上来看,北京的科技实力已处于国内领先、世界较前的位置,但创新体系的弱点、断点、堵点依然不少。

  一是北京产业偏软,在创新链比较短、供应链比较窄的软件、网络等产业上优势明显,但装备制造、材料等“硬产业”却明显不足,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落地成长为优势产业。同时,“软产业”多为赋能产业,“硬产业”的缺乏也导致“软产业”失去创造二次价值的机会。二是空间资源有限,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经营,而规模化恰恰是“硬产业”发展的必须条件。产业不硬、空间不足是北京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破解的重大难题。

  产业的演化及形成是市场、供应链、土地等条件充分结合和长期作用的结果,北京的土地资源约束和其他地区的产业先发优势等矛盾,决定了北京单靠自身力量难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创新体系,必须跳出北京谋发展,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破解难题,内外联动建设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创新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正是北京破解创新难题的重大机遇。因此,要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升级版。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不是北京创新资源的单向线性延伸或简单重复建设,要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建立“专业——产业”耦合的新的生产函数,促进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实现北京科技能力支撑三地产业发展、三地产业发展加速北京科技进步。

  一是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统筹推进机制,如组成工作组定期会商建设事宜和部署重大创新活动。二是优化“科学驱动、发展原创”的创新模式,以北京一流大学院所优势学科为支撑,进一步整合国际顶尖创新资源,围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方向,构建多专业门类的科学技术一体化攻关能力,致力于研发原始技术和培育新兴产业。三是强化“需求牵引、协同攻关”的创新模式,三地立足主导产业分工开展协同攻关,实施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聚集。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外在条件,打造充满活力的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是北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服务国家的主动作为和必然选择。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 崔晓晖

  


原文链接:http://www.bjzx.gov.cn/tajy/szxwy/202202/t20220208_394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