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好报告要充分准确反映调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2-08-27 来源: 江西政协 作者:佚名

  ● 汪贤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务实的调研,才能提升政协“不是靠说了算,而是靠说得对”的影响力。做深做实调研,结合政协实际,必须具备“三个做到”。

  学习先行,做到“心中有数”。政协调研的参与人员多为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不少人缺少调研主题的业务背景和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调研前,必须组织委员开展学习,做到知上情、明省情、懂行情,才能与党中央同心同向,与省委省政府同频共振。一是提供学习材料。每次调研前,收集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以及国家和省内的有关政策法规汇编成册,确保“政治上不偏”;二是邀请相关部门通报情况,为委员知情明政、建言献策夯实基础,确保调研有的放矢。三是邀请专家委员参与并为调研组成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确保调研成员上手快、听得懂。

  深入调研,做到“广集众智”。尽可能让材料多一点、全一点,才能为撰写调研报告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要广泛收集材料。根据课题内容,广泛收集各种案例、数据,可以是部门汇报,也可以是网上新闻稿,还可以是部门调研报告,不管成果是好的成绩,还是坏的教训,都要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二要多与群众交心。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察看、个别走访,“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听实话、重实际、察实情,“身入”体验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揪心烦心操心”问题,“心至”感受百姓“急难愁盼”事。三要倾听专家之言。通过专门访谈高层领导、权威专家、代表人士等,倾听他们“怎么看”、询问应该“怎么干”,不断提升站位、拓展视野、挖掘深度,体现报告的“权威性”。

  写好报告,做到“字斟句酌”。报告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调研成果落实到不到位。好的报告,有助于调研成果快速有效落实,不好的报告,不仅浪费调研时间,还会影响政协形象。一要分析整理材料。有的材料需要归类,有的需要汇总与计算,有的需要甄别,同时特别注意处理好宏观与微观、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状等方面的关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繁杂材料变成可用文稿。二要认真撰写报告。提炼成绩、做法、问题、原因、建议等方面的观点,搭建报告框架、充实报告内容。讲成绩要适中、简洁,谈问题要准确、客观,提建议要具体、可操作,也要突出建议的全局性与协调性、前瞻性与预见性。三要树立精品意识。必须过“三关”:课题组关、专委会关、主席会议关(相关协商会议关),把“五关”:政治关、政策关、法律法规关、内容关、文字关,做到“不熟不揭锅,不好不上桌”。

  从调研准备到调研报告的完成,还必须做到“三个力戒”。

  力戒看得多交流少。有些调研安排了很多点,把调研当作旅游,习惯被安排,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真正与群众交流交心的少。有些地方或部门介绍情况时只谈成绩、做法、经验,不谈问题、原因、破解办法。调研组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了解不到真问题、好点子。

  力戒调查多研究少。搞拿来主义,有的照搬照抄别人的材料,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报告;有的明显带有部门利益倾向,成了某些部门的传声筒,有失政协客观公正立场;有的人云亦云,抓不住关键问题,把不准核心症结,成为“大路货”。

  力戒空话多实话少。有的调研报告,在结构上“头重脚轻”,讲成绩、讲做法、讲经验篇幅过长,废话连篇,而重点问题、原因及建议部分却很少。有的调研报告,查找问题要么泛泛而谈,切不中要害“浮在面上”;要么搞错协商对象,把基层就能解决的“技”“末”问题,当做需要高层推动的“道”“本”问题。有的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要么政府及部门已出台文件措施,早着手做了;要么理论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要么太超前,未考虑当前当地实际情况。 (作者单位:省政协民宗委办公室)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2/08/19/01974987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