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学习|如何做好调查研究?② 坚持人民至上,在调查研究中彰显为民情怀

发布时间:2023-06-05 来源: 黑龙江政协 作者:佚名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也是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有效发挥调查研究在主题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调查研究中要重点把握好几个问题。

  坚持人民至上,在调查研究中彰显为民情怀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调查研究工作时曾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彰显为民情怀。

  一是体现以民为先,在调查研究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造福祉。“万事民为先”,这是历史经验的重要启示。坚持以民为先,就要在调查研究中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重于泰山”的思想,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造福祉。要在思想上重视群众,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追求,通过调查研究助推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在行动上深入群众,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责任,通过调查研究使各阶层、各界别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各种利益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疏通和调节;要在建议上惠及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调查研究中想群众关心之事,谋群众利益之事,干群众拥护之事,成群众满意之事。

  二是体现以民为师,在调查研究中向人民群众问计谋、求良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思想之树植根于实践沃土,力量源泉来自于群众智慧。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只有老老实实地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才能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找到破解难题的“灵丹妙药”,获得力量源泉。以民为师,就要在调查研究中有真诚的态度,像尊重师长一样尊重广大人民群众,从基层和老百姓那里取得“真经”,增长智慧,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以民为师,就要在调查研究中有负责的精神,把群众的好思想、好意见、好做法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以民为师,就要在调查研究中有准确的定位,谦虚谨慎,增强自知之明,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人之厚补己之薄,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三是体现以民为亲,在调查研究中为人民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在调查研究中把群众当亲人,折射的是一种亲民、爱民、为民的情怀。以民为亲,就要在调查研究中深怀爱民之心,做群众可以信赖的朋友,对群众讲真情实感,说实话,办实事,用行动来说话,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心悦诚服;以民为亲,就要在调查研究中恪守为民之责,在更深程度上关注民生,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及时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情况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实及时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满含深情对待群众,带着责任服务百姓;以民为亲,就要在调查研究中多办利民之事,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从群众“最盼”处办实事,从群众“最急”处解难题,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四是体现以民为镜,在调查研究中把人民群众当标杆、作尺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三镜自照”是古人注重镜鉴、躬身自省的形象比喻,也为我们做好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留下了深刻启迪。一方面,要以群众的情绪为镜子,通过调查研究找到改进工作的有效办法,助力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活血化瘀”,实现群众情绪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另一方面,要以群众的批评为镜子,通过调查研究塑造党员干部良好形象,既要听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见,又要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广开言路,求同存异,及时把群众企盼解决的问题纳入视野,当好推动发展的“参谋部”,社情民意“中间站”,上下联通的“二传手”。

  (作者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何伟志;文章来源:《奋斗》杂志2023年第09期)

  




原文链接:https://www.hljzx.gov.cn/llyj/202305313009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