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努力提质增量 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12 来源: 黑龙江政协 作者:佚名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规律认识。我们要深刻认识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大意义,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努力提质增量,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一、正确认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辩证认识、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经济发展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提升,这个“质”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这个“量”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推动形成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催生新的质变。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发展速度不可持续;没有量的增长,经济稳健运行就难以得到保障。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辉煌成就。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增强质量意识,告别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质的有效提升为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持续动力。质是量的基础,离开了质,量变得毫无意义;质决定着量,没有一定的质,就没有一定的量。我国经济发展同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主要不是在量上而是在质上,这就要求我们推动发展不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路子,而是要着重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效能、效益、效果,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主要依靠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全要素生产率,开辟和形成经济增长新源泉新动力,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过程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而为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量的合理增长为质的有效提升提供重要基础。量又制约着质,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一定的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发展任务非常繁重,必须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在质的有效提升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益、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和较快的规模增长、速度增长。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经济运行不能保持在合理区间,那么不仅谈不上高质量发展,还会出现种种矛盾和困难。继续把经济“蛋糕”做大,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以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循环畅通;有利于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有利于扩大消费,持续强化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稳预期,提升市场自主支出意愿和能力,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规模的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的供给;有利于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二、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经济合理增长,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片面追求速度规模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质开拓市场空间,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质的有效提升指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仅强调了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而且还包括了新兴技术、创新、知识、智力资本和其他非物质因素对经济增长和价值创造的贡献。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甚至是整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还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质的有效提升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碳排放的减少、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更广泛的就业渠道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办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等,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需要集中体现在美好生活层面,发展必须更加关注“好不好”“优不优”“精不精”等问题。发展质量好不好,要看人民生活好不好。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为了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把发展成果不断转为生活品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需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通过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只有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壮大物质技术基础,才能化解各类矛盾风险,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依靠质与量相统一的经济发展来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全面增强。经过多年量的积累,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韧性不断增强,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大幅度提升,这是我们的深厚底气所在。新征程上,只要我们继续加快补齐制约经济质量提升的短板弱项,保持经济规模和速度的合理增长,就一定能够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成果,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三、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量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一项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掌握科学方法,激发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提质与增量“双赢”格局。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根本前提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要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实质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它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才能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持续增强提质增量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才能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深层次矛盾,只有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破除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才会更足。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要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统筹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把握提质增量的科学方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有正确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动经济工作中,必须注重策略方法,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量必须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立是创立建立,破是破除摒弃,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着力提升整体发展效能。

  (作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原文链接:https://www.hljzx.gov.cn/llyj/202404113404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