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搭建委员履职平台 打通基层协商“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 江西政协新闻网 作者:佚名

  ● 钟恢森

  近年来,上犹县政协按照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要求,认真推进实施协商平台建设“620”工程,即建设东山、营前、社溪、寺下、城市社区及工业园区等6个“犹事好商量”片区委员工作站;在乡镇(城市社区)、村(社区)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探索建设20个左右的委员工作室(社情民意联系点),有效解决“季常委、年委员”和基层协商民主“散、乱、弱”的难点。主要做法是:

  牢牢把握功能定位。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原则,明确委员工作站(室)是“委员学习新课堂、联系群众新纽带、协商民主新路径、团结联谊新平台、为民服务新渠道”的功能定位,突出委员工作站(室)的政治性、统战性、人民性、资政性,严选牵头委员、严格工作要求,确保平台建设方向不偏离。

  规范化标准化打造。秉承“融入、开放、共享、节俭”的理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行业协会、商会等现有资源,不另起炉灶,不增加基层负担,按照“有阵地、有标识、有制度、有流程、有活动、有实效”的“六有”标准打造。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一是高位推动。县委将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列为全县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了全县综合考核内容。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协主席任第一副组长,其他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上犹县基层协商民主建设领导小组,每个委员工作站(室)都有县政协领导和专委会具体负责联系指导。二是建章立制。明确委员工作站(室)工作职责、内容、流程等,建立委员值班、来访接待、走访调研、协商议事等工作制度,并实行量化考评,从制度上保障“犹事好商量”平台的可持续运行。

  丰富委员活动载体。一是推动委员下沉,按照“就近、自主”原则,结合委员界别、职业、特长等因素,把委员下沉到各个工作站(室),也可以根据协商议题,参与并服务指导协商议事活动。二是精心组织活动,聚焦党政要事、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开展“4+X”主题活动,“4”即“规定动作”:每个委员工作站(室)每年开展协商活动不少于4次,以及收集社情民意信息不少于10条;“X”即“自选动作”:因时、因势、因地组织灵活、多样、小微的协商活动。

  委员工作室(站)创建以来,在探索实践中,有以下四点体会: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重大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相统一,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协商民主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使协商民主成为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方式。

  完善工作机制是保障。要牢牢抓住制度建设“牛鼻子”,制定出台相关规范性指导意见,促使基层协商民主保持规范性、程序性和有效性。比如,上犹县政协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六步法”,构建“收集议题、确定议题、深入调研、开展协商、成果报送、办理反馈”闭环式协商流程,着力体现政协专的特色、专的质量、专的水平。

  坚持履职为民是前提。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要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原则,将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贯穿到委员工作站(室)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不断拓宽协商渠道,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发挥委员作用是关键。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是履行职能的基本力量。要切实发挥委员优势,因地制宜,在构建起具有界别特色、地域特色、专业特色的委员工作站(室)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常态化开展协商议事、民意收集、联系群众等活动,实现委员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切实用好用活委员工作站(室),当好“责任委员”,做好“委员作业”。 (作者系上犹县政协主席)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1/08/11/0193618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