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擦亮“健康底色” 提升“幸福成色”——省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发布时间:2024-05-13 来源: 云南政协 作者:佚名

  

  省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会场

  

编者按

  

  5月10日,在省政协十三届八次常委会议上,8位常委围绕“推动云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人民幸福生活健康基础”主题做了精彩的大会发言,省财政厅、省疾病预防控制局、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回应委员关切。现按发言顺序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大会发言

  省政协常委、农工党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兼)郭光萍: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建设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应用”的要求。202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地启动建设了AI辅诊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省基层医疗资源供需紧张、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群众就医不便等问题长期存在,推动AI辅诊系统的建设应用,对提升基层医疗资源效能、破解我省医疗卫生服务“基层不强”等问题意义重大。

  2020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目前全省只有4个州(市)16个县(市、区)在建设应用,推进速度缓慢。建议把建设AI辅诊系统作为打通基层群众看病就医堵点、淤点、难点的重要渠道,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省政府将基层AI辅诊系统建设作为全省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列入民生实事工程,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统一建设、统一部署、统一运维,建设省级医学人工智能平台,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应用,以“人工智能+医疗”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同时,学习借鉴先进省(区)经验,因地制宜,组织相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协作,制定我省AI辅诊系统建设指导意见。鼓励创新和试点,每个州(市)可选出1至2个“人工智能+医疗”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基层广泛应用,填补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此外,加强培训,采取召开专业会议、研讨会,开展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普及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优势和成功案例,增强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AI辅诊系统建设快速发展。

  省政协常委、民进云南省委副主委(兼)、昆明市政协副主席王键:

  积极稳妥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

  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做好系统规划,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审慎稳妥、周密部署、精准实施。

  建议率先推进居民医保省级统筹。按照2027年实现居民医保省级统筹的目标,逐步统一全省居民医保起付线、医保药品和耗材目录、医疗服务价格目录等;设立居民医保省级统筹调剂基金,采用“风险调剂+分级管理”模式,建立调剂金及其分配、责任分担、考核评价等机制,每年按一定比例从各地居民医保基金收入中筹集,用于调剂各地医保基金余缺;建立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的报销机制。

  稳妥推进职工医保省级统筹。按照2030年实现州(市)职工医保省级统筹的目标,逐步推进职工医保筹资标准全省统一;借鉴省外开展医保省级统筹的经验,逐步推进我省医保报销待遇的统一;平衡个体与群体利益,探索职工分档缴费、分档保障模式。

  压实各方责任,加强基金监管。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统筹规划安排,推进调剂金工作,指导各州(市)开展职工医保资金筹资标准统一工作。研究建立健全基金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压实医保行政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药机构、行业部门、地方政府“五方”对医保基金的管理责任,严厉打击各类欺诈骗保的违法违规行为。

  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建立健全多层次医保体系。在基本医保制度基础上,建立广覆盖、能衔接、可持续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补充基金。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基本医保省级统筹相关政策的解读,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引导社会预期,为扎实推进医保省级统筹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省政协常委、红河州政协主席庞俊:

  医防结合提升慢性病管理水平

  2022年底调查表明,全省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达84.98%,脑血管病、心脏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是位列前四的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0.12%、18.68%、17.62%、14.32%,慢性病已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成为制约我省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此,建议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防控。建设全省统一健康信息平台。横向打通各医疗机构HIS系统、LIS系统、疫苗接种系统、妇幼系统等医疗卫生健康信息系统,纵向打通省、州、县、乡、村五级卫健网络。强化慢性病防控示范区数字化治理,深化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治理。推动“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防控,推进县级“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

  加强同质化医疗服务。整合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学科力量,援建县级医疗机构薄弱专科,提高慢性病诊疗能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慢性病管理中心创建,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慢性病健康服务。推进家庭医生与生活指导、中医技术应用、辨证施食、药物指导、情志调护等中医“五位一体”健康管理。

  加强慢性病精细化管理。积极鼓励支持商业健康保险设计和推出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相衔接配合的保险产品。强化慢性病基层医疗综合服务管理,加快乡(镇)慢性病定点零售药店建设,力争慢性病定点零售药店在乡(镇)全覆盖。推行慢性病管理“1+5+N”防治模式,“1”是要建设慢性病管理中心牵头负责的组织体系;“5”是整合疾病预防控制成员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慢性病防治功能;“N”是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方式,协调并调动各单位参与慢性病防治。健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及实施办法,保障城乡慢性病管理规范高效。

  省政协常委、昆明医科大学校长、农工党云南省委副主委(兼)夏雪山:

  大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作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指向,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推进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推动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要求,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支持有条件地区成立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条件不成熟的地区明确在疾控部门成立健康教育科,统筹开展本地区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工作激励机制,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开展日常性健康科普、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公开遴选成立健康宣讲师资队伍,提供递进式多轮培训,指导开展健康巡讲活动。

  加强健康素养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加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资料的分析研判,深入研究《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和健康中国行动监测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加强分析区域性健康问题、地方病和高发病等问题,开展健康危险因素研究,找准薄弱环节,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个性化健康指导,全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把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分析纳入培训计划,提高各州(市)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与评估能力。

  拓宽健康教育资源集成和运用。依托高校和专业社会组织开发制作符合我省特点的健康教育标准化课件、视频、动漫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纳入“云南健康教育资源库”,让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群众都能方便快捷地获取科学规范的健康教育资料。支持有条件的医学类、师范类高校开设健康教育专业课程,成立健康教育专业研究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研究,以科研指导科普,高效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省政协常委、楚雄州政协主席赵晓明:

  让基层群众看上好中医

  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简便易学、成本低廉、安全有效的特点,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具有独特优势,在人民群众中亦有广泛的基础。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云南中医药事业发展迅猛,截至2023年底,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 100%设立中医馆,并能够提供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

  但目前我省在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方面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强、激励机制不活、推广使用氛围不浓等困难和问题。

  为此,建议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州(市)、单位创建为抓手,健全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中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

  建立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在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招聘中,明确提高中医药专业招聘比例或人数。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吸纳乡村确有专长人员经过考核获得合法行医资格,壮大人才队伍。

  在全省范围内遴选适合基层使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组织编写指导手册在全省推广。建立培训师资(专家)库,采取网络远程培训、交流进修、专家讲学、名医传帮带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让乡村医生会用、善用、多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支持,明确中医药药事服务费收费项目及标准,鼓励各地将疗效确切、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自主定价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诊疗服务。

  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活动,普及中医药常识,提高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认知度、认可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省政协常委、民进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兼) 金振辉:

  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省共有126个县(市、区)启动了医共体建设工作,其中93个县(市、区)同步推进医保资金打包付费改革,医共体年度评价综合排名持续保持在全国前8位、西部地区第1位。

  但在调研中发现,我省大多数医共体紧密程度离“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内部利益联结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为此建议:

  实施“三项”打包,加固利益纽带。总结推广临沧经验,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金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金打包至医共体统筹使用,实施统一预算、分配、考核和拨付;建立医保资金内部控费制度,完善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医共体业务收入,激发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与牵头医院之间实现目标一致、利益共享,加固紧密的利益纽带。

  建立共享机制,推动服务下沉。指导医共体合理测算牵头医院投入医共体内影像、心电、远程诊疗等设施的建设成本,建立成本分摊机制,激励牵头单位主动筹措资金改善医共体医疗条件。

  健全管理体制,赋权自主管理。建立由县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及医共体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在编制使用、人员招聘、人事安排、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赋予医共体更多自主权,核定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编制总量,授权由州(市)卫生健康部门对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实行备案制管理。

  建立激励机制,落实薪酬保障。建立医共体内基层绩效统一核算模式,建立运营管理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医保基金支付、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以及负责人员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逐步统筹平衡县乡两级绩效工资水平,形成长效稳定的医共体建设激励机制。

  省政协常委、临沧市政协主席李银峰:

  强化医疗保障服务民生福祉

  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利好政策的深入推进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得到了长期稳定保障。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居民参保缴费不稳定、医保政策不统一、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医保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建立稳定参保的制度机制。充分考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针对连续长期参保缴费人员的激励措施,对连续长期参保缴费和不稳定缴费的居民在缴费及待遇上有所区别,对连续参保缴费人员采取梯次降低个人缴费标准、适当提高待遇水平的正向激励措施,稳定参保扩面成效。

  加快推进省级医保统筹。强化医保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省级统筹,从省级层面制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城市定制险(惠民保)等实施细则,对参保对象、筹资标准、待遇标准、支付范围、服务内容、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全省统一。

  进一步深化“三医联动”。强化部门间协同发力,特别是强化医保、卫健部门管理协同力度,加大对医疗服务行为和医药服务价格、医保资金的监管力度,引导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服务。腾空间、调结构,持续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稳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改革,体现医疗机构技术价值和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发挥医保资金杠杆作用,撬动“三医”联动改革。

  修订完善医保政策规范。省级层面结合实际出台基金监管相关配套规定,明确违法违规行为定义或内涵,明确区分协议处理、行政处罚、移送司法的违法违规情形等,增强行政执法操作性。同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云南省非营利性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进行全面更新完善。

  省政协常委、西双版纳州政协主席张兴:

  筑牢边境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屏障

  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3个国家接壤,与泰国、柬埔寨等国毗邻。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水平能力较低等因素影响,周边国家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高发,可能从边境地区输入。

  目前,我省边境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存在着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不健全、边境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薄弱、队伍人员短缺、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边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从国家层面建立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长期合作机制,争取国家给予云南更多境外传染病防控专项资金,同时由地方政府牵头,统筹协调口岸管理、海关边检、卫健疾控等部门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建立业务技术交流、联合应急演练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员,及时开展防病知识宣传、症状监测、跟踪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防止传染病扩散或外溢。

  多措并举建立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机制。提请国家相关部委重视并批准持续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传染病联防联控项目、澜沧江—湄公河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项目、东盟“10+1”中老边境5省医疗卫生服务合作体等重大建设项目。提请国家相关部委授权我省完善疟疾/登革热联合防控宣传、定期双边信息交流等机制,逐步实现双边疟疾、登革热、艾滋病等疫情信息共享,推进形成双边防控合作互利互惠发展新格局。

  夯实工作基础,提高防控水平。根据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疾控中心所在地的边境传染病防控难度、服务人口数量等情况,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出台人才激励和招引措施,积极改善人员结构,提升公共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25个国门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和检测能力达到州(市)级疾控中心标准。

  

  部门回应

  省财政厅副厅长杜一敏:

  全面提升数字健康水平

  8位常委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宝贵且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肯定财政工作成效的同时,也深入分析出我们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了具有深度和针对性的意见建议,这对于省财政厅今后做好相关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持续投入资金保障全省健康信息化建设重点防控项目,全面提升数字健康水平,有效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同时,统筹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改善中医诊疗服务,持续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的投入力度,支持启动基层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逐步提高基层中医诊疗服务的能力。此外,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形成各方合力,推进相关工作。

  省疾控局局长宋志忠: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网络

  省疾控局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信息化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助推我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跨部门协作中,省疾控局与昆明海关进行了有效沟通,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健全应对口岸传染病疫情合作机制,传染病疫情通报交流机制,口岸输入性疫情通报、移交转运和协作处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一步,省疾控局将继续强化对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领导和工作协同,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网络。坚持将预防关口前移,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运行机制,坚持依法防控,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推动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强化科研支撑体系,健全决策咨询体系,实现动态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见昆:

  把慢性病患者管理到位

  针对常委提出的“精准施策增强健康教育针对性,提升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建议,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针对存在的管理问题精准施策,建立健全健康咨询工作体系,强化健康教育理论运用,持续加强健康教育资源整合运用。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针对常委提出的“加强医防结合,提升慢性病管理水平”的建议,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围绕继续扎实推进“管慢病”专项行动,不断健全慢性病防治体系,着力降低健康风险,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切实把慢病患者管理到位。

  针对常委提出的“强化医疗保障,服务民生福祉”的建议,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解决群众看病难题,持续在规范医疗统一行为上发力,严格落实临床材料技术操作规范,提升一线管理水平。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医疗执业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业秩序,保障医疗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记者王德华张音笛文·图

  


原文链接:http://www.ynzx.gov.cn/cwhy/273781.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