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程建平:关于振兴地方戏曲的思路对策探求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 江西省政协 作者:佚名

  以鄱阳为中心的鄱余万一带是如何成为有市场、有效益的“戏曲大码头”的?

  ——关于振兴地方戏曲的思路对策探求

  鄱阳县因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而成为“中国湖城”,因明代的鄱阳瓦屑坝曾经是“江西填湖广”、移民204万的大码头,曾经是“中国大仓”的销粮大码头,而名闻天下。现在的鄱阳县则是全国有名的戏曲之乡,赣剧饶河戏越唱越响亮,外来剧团在这里也找到了市场,以鄱阳为中心的鄱余万一带成为响当当的“戏曲大码头”。

  2023年,我们组成地方戏曲发展振兴调研组,来到鄱阳县调研。先后召开了“培育剧团与培育演出市场‘两个培育’”座谈会,听取了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的工作汇报和有关县直部门及国有、民办剧团代表发言,观看了鄱阳县赣剧团演出的现代折子戏《终身大事》,参观了鄱阳县戏曲博物馆。调研表明:鄱阳作为赣剧饶河戏源头,作为全市“两个培育”工作做得最好的县,作为中国戏曲之乡,作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已成为新时代闻名遐迩的“戏曲大码头”。调研时间虽然只有一天,但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

  

思考一、鄱阳打造“戏曲大码头”的做法值得学习

  

  说鄱阳是戏曲大码头,一是因为鄱阳的演出氛围好,演戏的剧团多,看戏的人多“戏迷”多。在鄱阳,剧团坚持送戏下乡,坚持戏剧进校园,坚持国有剧团、民办剧团共发力,坚持传统戏与现代戏、连台大戏与折子戏、本地剧团与外来剧团演出齐上阵,坚持剧团演出“戏比天大”与观众求教“戏如大学”同追求,坚持赣剧和其它戏剧常演长演,形成了演出有好戏目、好气氛、好市场、好效益、好评价的“五好”新格局,形成了百姓“一天不看饶河戏,心中发闷人无力;喉头发痒就想哼,唱过身上来力气”以及“三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十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一月不看戏、看谁都生气,半年不看戏、这日子过不下去”的市场新景象,有的演出场次观众已超过万人。县赣剧团汇报说,有时候遇雨天,演员冒雨演,观众打伞看,看戏者仍超六千人。在鄱阳县,剧团呈国有、民营齐头并进的“1+17”格局,外地剧团来鄱阳城乡演出一年不少于80场,这样喜人的戏剧市场,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二是因为鄱阳戏曲演出密度高,本地的、外地的此起彼伏,已形成了高强度的戏剧“聚集效应”。以鄱阳赣剧团为例,去年演出500多场,演出档期达6个月,春节一过的正月,县赣剧团每天演出收入平均达5万多元。在鄱阳,剧场和戏台多,到处都是演出场地,戏台遍及全县。有的乡村既有室内剧场,也有室外演出大戏台,县城则建起了全省一流的鄱阳湖赣剧院。节日演、喜庆演、会展演十分火热,考学演、建新房演、参军演蔚成时尚,全县年戏剧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在鄱阳,国有剧团为主,民营剧团毫不示弱。不仅县赣剧团业务饱满,民办的珠珠赣剧团、金木赣剧团、青年赣剧团、凤凰赣剧团等民办剧团发展也很兴旺;不仅本地演出市场火爆,而且弋阳腔剧团、铅山梨园春剧团、金华婺剧院等县外、省外剧团来鄱演出频繁,在农村“买票看戏”成为风尚,在县城看演出常现“一票难求”。在鄱阳,戏曲创造创新步伐加快。赣剧《詹天佑》获“文华剧目奖”,《碧血黄花》获“玉茗花”大奖,《红星恋歌》获“五个一工程奖”,《生命至上》获全省戏剧创新剧目奖。在鄱阳,赣剧进校园全面展开。中小学饶河戏韵律操全县普及,今年四月还开展了“鄱阳县中小学饶河戏韵律操大赛”。

  我们来到鄱阳县赣剧团,见到赣腔阵阵、锣鼓声声、筋斗翻腾的场景,我们激情澎湃。弋阳来的同志说:“古时瓦屑坝移民大码头热闹,今日鄱阳‘戏曲大码头’更热闹”。

  鄱阳,江西人口大县;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高铁、高速、水运的同步兴盛,奠定了鄱阳“码头文化”的基础,也带来了赣剧饶河戏一枝独秀和南腔北调入鄱阳的“戏曲大码头”喜人之景。

  诞生于鄱阳的赣剧饶河戏,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命名,是饶河两岸鄱阳人在南戏和弋阳腔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来,其将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击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等皮黄声腔互相揉合,从而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戏剧,它与汉剧、楚剧、徽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相互映鉴,推动了鄱阳赣剧的发展完善,也带来了鄱阳“戏曲大码头”的繁荣。

  近年来,鄱阳县党政和有关方面持续发力,注重剧团、市场“两个培育”,采取了实实在在的出名剧、出名角、出新剧团、出新观众的有效措施,“戏曲大码头”呈现越来越大、越来越美、越来越亮丽、越来越响亮的景象。一路上,我们对鄱阳的做法加以总结归纳,感到以下方面值得全市学习。

  第一,打造“戏曲大码头”,必须大力培育市场。鄱阳的领导同志说,培育市场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常演长演,不断地演,演就要演好、演到位。座谈会上,大家都说:在鄱阳不愁演戏没人看,就怕演戏买不到票。鄱阳民间流传着“过节必看戏,看戏像过年”的俗谚。做屋架梁、婚庆祝寿、修路筑桥、参军升学、扫除瘟疫、祈祷太平等,都要请戏看戏。去年以来,县里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戏比天大、戏如大学、以戏促功”活动,复排了赣剧《十五贯》《杨门女将》《周仁献嫂》等连台大剧,创排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赣剧《鄱湖儿女》《九箭射东湖》《陶母退礼》等小戏,全面启动“赣剧进校园”活动,举办了“奋进新时代”饶河戏惠民演出周,演出五天,场场爆满,真正呈现出“戏到鄱阳活,戏到鄱阳火”的盛况。

  第二,打造“戏曲大码头”,必须讲求老中青观众协调发展。鄱阳开展了饶河戏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戏曲离观众越来越近和“粉丝群”的不断壮大。县赣剧团团长介绍说:“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坚持在农村演出,一年演出六个月,重大节日期间还到鄱阳湖景区演出,把赣剧唱到了游船上,唱到了中小学校园,唱到了城乡的广场上,观众反响非常热烈。”她说:“艺术来自人民,必须回到人民中去,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饶河戏,这门艺术才能传承下来,演员也才有热情和干劲。”现在,越来越多的鄱阳人不但爱听戏,还爱唱戏。中小学、社团组织、老年大学、票友协会、业余剧团等,成了传播戏曲的重要载体。今年3月,县里举办了为期5天的“鄱阳县文化工作者暨赣剧饶河戏声腔、表演培训班”,来自县内的基层民营剧团、戏迷协会、艺术团体等均派员参加培训。我们来鄱之前,大型历史剧《光明行》正式开排,鄱阳县赣剧文艺汇演刚刚结束。广场上,老百姓学戏唱戏蔚然成风,“唱起戏来,通体舒畅;水袖一甩,嗓子更亮”,广场上唱赣剧、社区赣剧小舞台,农村赣剧经常演,成为鄱阳县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打造“戏曲大码头”,必须“让年轻人演年轻人”。鄱阳在全省全市率先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主要内容有:讲解饶河戏历史、示范戏剧型体功、教唱饶河戏经典唱腔。每年举办“种子师资培训班”,组织全县30多所中心学校的音乐老师进行系统专业的赣剧饶河戏学习培训,在全县中小学推广“饶河戏韵律操”,并组织专门比赛,加强校园饶河戏普及教育,在全县首推《饶河戏进校园普及读本》,首开“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班,组建进校园“VR数字院团”,大力倡导“让年轻人演年轻人”。十年前,面向全县分两批各招收了31名和61名小龄学生进赣剧团,目前这些人都是饶河戏演出的中坚力量,也是传承和弘扬饶河戏的生力军。县赣剧团及民间剧团纷纷“触网”,拍视频、开直播,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使饶河戏以更加年轻的面貌,绽放出缤纷色彩,迎来更多知音。

  第四,打造“戏曲大码头”,必须将赣剧等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鄱阳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满意”原则,积极主动地引入市场机制,将送戏下乡服务交由具备条件的企业承担,把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新理念,每年送戏下乡的采购金额达87万元。也就是说,鄱阳县的戏剧下乡经费,不单是给县赣剧团的,民营剧团演得好、群众欢迎也可参与竟标,真正做到以演出质量扩市场。

  第五,打造“戏曲大码头”,必须将戏曲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鄱阳饶河戏传承保护分中心积极参加“乡镇旅游节”“饶州古镇文化节”“瓦屑坝移民文化园”“江西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上饶市非遗展演”“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等演出,并赴北京、台湾、香港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赴杭州、长沙、济南等地参与旅游推介演出,协助央视完成了《中国影像方志》鄱阳篇。鄱阳县认为,戏剧普及,关键在于一个“演”字,常演常新,长演长新,剧团越演越强,观众越看越想看,戏剧氛围越来越好。

  鄱阳打造“戏曲大码头”的措施与行动,具有明显的鄱阳特色,值得我们学鉴和推广。

  

思考二、呼唤优秀戏曲人才滚滚而来

  

  鄱阳归来,我被该县戏曲发展的好势头所感动和陶醉。鄱阳经验表明:上饶戏曲作为饶信文化中的瑰宝,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呈现百花齐放、竟相发展的好势头,这是值得总结并发扬光大的。但上饶戏曲也面临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艰难局面。赣东采茶戏发源于上饶,原来上饶有采茶剧团,现在剧团没了,全市只有玉山县艺术团一位演员尚能唱赣东采茶戏。老一辈艺术家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无法重振当年丰采。前些年萧条的戏曲市场,又使一部分专业素质顶尖的戏曲骨干忍痛转行。就全市而言,推进全市戏曲发展振兴,最急最难的是认真解决好人才断层的问题。

  鄱阳县戏曲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同样存在人才断层问题。尽管“1+17”从业人员达749人,但年龄老化十分严重。县赣剧团演员平均年龄达到42岁,多数演员年纪偏大,“老演小”的状况影响了市场的扩大。

  戏曲人才断层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人才培养难。戏曲演员的培养有其特殊性:男性要从十三岁左右开始培养,女性则要从十一岁左右开始培养,就是说,小学四、五年级就要开始戏曲演员的专门培养。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戏曲工作者练功苦、就业难、地位低、待遇差、没前途等偏见,很多爱好戏曲的青少年家长不让孩子报考戏曲院校,不让孩子从事戏曲工作。鄱阳县91年、99年招收的戏剧班演员共92人,现真正留在县赣剧团的只剩下5男7女12人,其他则被省赣剧院、南昌大学、乐平赣剧团等挖走。老一辈艺术家离开舞台,新一代领军者寥若晨星,未来的“台柱子”在哪?戏曲人对此难免有些悲观,我对此也有些忧虑满怀。

  二是安心本职难。调研中,有几个县都反映,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有的好高鹜远,不愿意在钻研提高业务技能上付出过多精力;有的怕苦怕累,练功得过且过;有的不安心本职,总想着另谋出路,即使有少数人业务水平较高,属于崭露头角的人才,也因为怕吃苦,上场机会有限。甚至还听到一些反映,有的演员要求在戏台上装空调,给基层增加负担,基层干部对此颇有微词。

  三是生活待遇低。我市戏曲演出活动大多在乡下,群众无力支付过高的看戏费用,政府补助又存在缺口,戏曲工作者不但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艰苦,而且收入较低,部分戏曲工作者不安心本职。鄱阳县反映,编剧、舞美、导演、作曲、司鼓等人才都严重稀缺,低工资根本吸引不到人才,而事业发展又急待培养创作队伍。没有人才,何以维护戏曲繁荣!

  面对人才断层,我们建议:

  一是注重以演代训。演员的生命在舞台。要敢于给青年演员提供展现才艺的平台、创造挑大梁机会,不但让青年演员们有戏可演,还要敢于让其当主角,防止“功夫荒废”。要鼓励年轻人才参加各种戏曲展演,积极为戏曲后备人才搭建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向鄱阳学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免费送戏下乡场次,以演代训培养人才。在调研中,我们曾到德兴绕二镇观看铅山梨园春剧团演出、到万年大源观看万年赣剧团演出,这两地是一天演三场、连续演六天,演员虽然辛苦、但商演收入高,观众虽然分散、但“赶戏”的人不少,有的观众对赣剧《四郎探母》这一以孝顺为主题的戏特别喜欢,不仅冒着34度高温看,有的村民还一连看了6场。所以,以演代训,能起到让演员提高素养、让群众过足戏瘾的双重作用。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我们在信州区调研时,发现信州越剧团实行“退一减一”的办法,使越剧团由原来的50多人减少到现在只有13人,出现了演不了连台大戏只能演折子戏的境况。我们当即向市区领导汇报,领导们雷厉风行,当即研究措施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玉山、德兴等地现都停止了“退一减一”的做法,正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要求和“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解决人才缺乏问题。我们始终感到,剧团倒下来容易,但组建起来难上难!“一县一剧团”,对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十分必要。我们要认真解决好剧团优秀拔尖人才的事业编制,把退休人员“退一减一”改为“退一补一”,逐步解决演出人员事业编制。拉开分配档次,实行奖优罚劣,让名角、主角挑大梁、多拿钱。建议在市级层面为传承和保护弋阳腔、赣剧等立法,强化对演出经费增长、学校戏曲专业设置、人才保障等予以法定。要建立配套的激励政策,即优秀戏曲人才保送入学政策、减免学费政策、就业保障政策和优先聘用政策等,吸引有发展潜力的少年英才报考戏曲院校,招聘能够独挡一面的戏曲人才走上戏曲工作岗位,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戏曲运营。

  三是引进名家专家进行戏曲授课。鄱阳县让退下来的老演员上学校讲课,广丰县让原越剧团的名角上学校办培训班,这些做法都非常好。我们到广丰县城南小学看了一场小学生戏剧演出,那一招一式真让人觉得新鲜!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老一辈戏曲演员进入学校从事戏曲教学。设立戏曲教师教学专项经费,保障老师在繁重的体力脑力消耗中,有良好的待遇,专注教学。

  

思考三,上饶戏曲的传承保护、发展振兴需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当今上饶戏曲发展的现状,呈现参差不齐的五种境况:一是名存实亡。即剧种、曲种名目只存在于文字记载或老艺人记忆中,舞台上基本销声匿迹,如赣东采茶戏,原有市采茶剧团已关门,现在只有玉山艺术团个别演员能上台演唱;二是濒临消亡。尚有老艺人在苦苦支撑,没有传人,只零星地在一些乡村中出演,如串堂班、三角班等;三是生机尚存。但却是在“强颜欢笑”,如横峰的提线木偶戏,表演难度大,传承者极少。四是十分火爆。如鄱阳的赣剧饶河戏,广信区和玉山的赣剧信河戏、德兴广丰信州区的越剧,一年到头都在演,不仅农村演,而且还在景区演、城里演,不仅在本地演,有时还到外地演。五是地域发展不平衡。如玉山县城投集团成立了赣剧团,一年演出达220天,但几乎百分之百都在鄱阳演,在玉山戏迷太少、市场太小,几乎没有演出,出现了“戏离鄱阳不灵”的现象。

  根据上饶戏曲发展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全市戏曲传承保护的分类指导思路,就是:因时因势因剧种,各施对策。对弋阳腔、婺源徽剧、赣剧饶河戏、信河戏、横峰提戏木偶戏、赣东采茶戏这些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切实保护。对其他剧种,则因剧而异。具体地说:第一、对于早在舞台上销声匿迹的,如哭灵戏、游春戏、大棚戏等剧种,基本上被市场淘汰,如果硬是劳民伤财要它起死回生,既不可能也无意义。再者,有的剧种虽是消亡了,但其精华部分,却被其他剧、曲种所吸收,它们的某些元素、细胞已存活在另一个机体中了,换句话说,它们正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因此,对于这类剧种,我们只要专心做好一件事,即:加紧搜寻挖掘它们的古踪古迹,尽可能地收集整理资料,以图、文、音、像等多种形式,加以编录,归入艺档保存,以供今人或后人的专业工作者“研究考古”之用。这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抢救保护措施。第二、对于一时没有市场的剧种,区别情况,采取相关措施,不搞一刀切。有些剧种本来自产生之日起,就只适应于某时某种特定场合表演,如当时当地的红白喜事或祭祀典礼等活动,受众面非常狭窄,比如道士戏、哭灵戏、莲花落等。由于这些典礼中的一些活动,随着时代前进而被淘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加上这种演出艺术性、娱乐性不是很强,因此它们基本上没有传承人,有的只是一些自己都失去了信心的年迈艺人。对这类剧种,我们再怎样地挽救,欲让其再复兴,实在没有必要。还是那句话:顺其自然,物竞天择!我们的任务是,趁老艺人还在,加紧以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给后人留下立体形象的资料。对存在于一些县的道士戏等,无论从曲调、剧(曲)目、表演手段以及乐器,都曾有过较大影响力。只是由于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相差甚远,又未产生新的传承人,但它们的存在,可以维系一部分人的生活需要。对于此类剧种,我们在做好归录存档的同时,不妨以松散型的方式,在特别强调不搞“封建迷信”的前提下,允许这类“季节性”演艺班子留存民间,并加以积极的管理和指导。这不失为是一种活的保护,尽管我们不能奢望这种保护,会让这些与社会、与大众渐行渐远的剧种一下子兴盛起来,但维持现状应该没有问题。第三、对于获得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剧种,不管现状如何,就要采用全方位的保护,并着力在传承、在常演长演上下功夫。对于此类剧种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弋阳腔、婺源徽剧、傩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饶河戏、信河戏、赣东采茶戏,市歌舞话剧团的话剧等,还有老百姓十分喜欢的外来剧越剧等,要实行全方位保护,让其复兴、发展、繁荣。德兴有10多万浙江移民,越剧在这里很兴旺、很有市场,现该市越剧团演员锐减,名称也由越剧团改为艺术团。当地浙江籍居民强烈要求恢复德兴越剧团,让他们有戏看、有“宾至如归”和“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我认为,保护不只是给钱,让其参与三下乡演出,让其公平地参与竞演等,是更加可持续的保护。

  

思考四,多管齐下,让所有剧团都走向市场一比高下

  

  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全市各县市区都有戏剧演出,12个县市区中有11个有剧团,但发展还是不平衡,鄱余万三县的剧团效益好,城区周边则相对较差。调研中,我们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学习了省市政府振兴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总的感觉是,现在发展的机会很好,所有剧团都要抓住机遇,走向市场一比高下。为此,以下几条措施要逐步落实。

  1.培育演出市场,要特别重视剧本和编导,重视本土剧作人才的培养。

  剧本,乃一剧之根本。鄱阳县请专家写剧本,一个剧本需要30万元。而且外地的作家不知当地的风土人情,不知当地民众的欣赏习惯,不知该剧种的流派特点,不知该剧团演员演艺个性。这“四不知”的剧作者,编写这样的命题剧作,你说这种戏,除了到官方去领个奖之外,会好到哪儿去?

  那么,谁来培养剧作人才?当然是政府及主管部门。正像海洋中的大黄鱼资源,渔民只能是捕捞,商人只能是卖买。他们不可能会去放养鱼苗。放养鱼苗的只能由政府及主管部门。也就是说,这时候,“看得见的手”政府要发挥作用了。人才,是从群体中产生的。政府及主管部门,就是要通过组织举办培训班,通过奖励机制,保障剧作者与演出团体的利益分配规章等一系列措施,造就剧作者群体。

  2.培育演出市场,要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事实上,无论官办的演艺单位,还是民间的草台班子,都同样在娱乐和教化大众,同样在为地方戏曲、曲艺事业作贡献。然而,一个是由政府宠着的金宝宝,一个却是衣食不保的流浪儿。前者大都是没有政府出巨资排演不了戏,出了巨资才出一两个“领导专家叫好,观众看了莫名其妙”的所谓“精品”,政府却为其大把大把地扔钱;后者,大都是在不断创新、开拓市场,常年活跃在基层,政府却对他们一毛不拔,滴水不施,有的甚至反要课以费税。这是极不公平的!铅山梨园春赣剧团团长谈到民办与国有剧团的差距,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实说,一个地方,没了民间草台班子的支撑,本土的戏曲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因此,地方政府扶植民间演艺团体,是对地方戏曲最好的保护。扶植,不是也要叫政府“包养”,而是让民间“草台班子”同样也能享受到政府在物质上、精神上的恩泽。那么,政府怎样实行扶植呢?

  (1)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演艺环境,构建可以让他们展现才艺的平台。一方面,简化手续,放宽条件,鼓励民间企业、财团组建演艺团体;另一方面,邀请民间演艺团体参加节庆演出或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同样给他们参与会演评奖活动的机会,同样给他们参与下乡演出的机会。(2)减轻或免除一些费税,设置奖励政策。如对那些出色戏曲班子、班主及优秀从艺人员进行物质奖赏,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褒扬。特别是对那些在民间演艺界中有较大贡献的,且德高望重的演员实行政府一年一奖。(3)帮助成立行业协会。这要由政府牵头,帮助成立民间地方戏曲协会,指导制订协会章程。通过协会的制约,防止各戏曲(曲艺)班子间的相互倾轧,避免恶性竞争,保护原创专利权。目的是让地方戏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4)在艺术上支援帮助。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要求下属的国有演艺单位,有责任有义务为民间演艺团体提供优秀剧目、曲目或演唱脚本,并在必要时,还须让优秀演员支援帮助他们排演,也可以让民间演员到这些单位进修学习。这也是一个双方相互交流提高的契机。(5)加强戏曲市场的管理。尤其是演出的剧目要报经宣传文化部门批准。

  有人曾经说过:活鱼要养在水中才好看。要使地方戏曲、曲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那么,只有让它们真正生在民间,活在民间,兴在民间。

  记得2004年,由知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昆曲《牡丹亭》青春版在世界巡演,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大众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牡丹亭》青春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准、完善的推广策略。大学校园行是《牡丹亭》青春版的推广亮点,它曾在四川大学创造了校园演出单场观众7000人的纪录。正是这样的营销策略,让《牡丹亭》青春版在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成功培养了青年观众群,激发了青年观众对昆曲的兴趣。上饶戏曲事业发展,也要学一学白先勇先生的创造创新精神,学一学《牡丹亭》的营销策略。绝不能固步自封、固执己见,一条老路走到黑!

  鄱阳县赣剧发展如日中天,形成了令人羡慕的“戏曲大码头”,这与鄱阳人的闯劲是分不开的,与县委县政府班子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分不开,这是最需要我们学鉴的。(作者单位:上饶市政协)


原文链接: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24/04/07/02045669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