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之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19 来源: 天津市政协 作者:佚名

  编者按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全面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

  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的重要要求,是政协履职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近年来,广大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增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好服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近日,全国政协办公厅在京召开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2024年第二季度理论研讨会,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交流理论研究成果。

  从本期起,人民政协报理论研究版将刊登本次研讨会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黄河“体弱多病”的实际,着眼黄河治理发展的千秋伟业,提出新理念、进行新探索、作出新安排,开创了黄河治理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流域九省(区),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突出强调“沿黄河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为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现代化道路的深厚意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黄河流域推进现代化指明了主攻方向、战略路径、重大原则和根本遵循,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观点,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之光。蕴含着为民族谋千秋大计的深邃历史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系统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是“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治理好黄河作为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治理实现了千百年来的历史性转变,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强烈的历史担当。

  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既要维持黄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又要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洞悉江河自然生态演化规律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立场作出的人与河流关系的基本判断,也是我们领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内涵要义的重要理论源泉。

  蕴含着立足于全流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判并充分尊重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精准指出黄河流域在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并在沿黄九省(区)实地考察中反复强调保护黄河生态的重要性,抓住黄河治理“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的关键矛盾,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流域治理理念,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体现了以系统观念谋划全局、从现实出发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

  蕴含着为民造福的基本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反复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目标引领、价值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黄河安澜无恙、百姓安居乐业。这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江河情怀,彰显着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定立场,具有强大的理论力量,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对黄河国家战略的深度认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体现了河流治理与人类发展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科学认识、正确处理其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沿岸的发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关系,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这就要求我们,思维模式要由“谋一域”的单一性、片面性转向“谋全局”的多元性、全面性,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治标”,更重“治本”,在系统规划、整体施策的同时,强化沿黄省区间的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更好把握上下游、左右岸的全流域互动关系,更好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配置、社会协同的全领域合作关系,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的新路径。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坚持正确政绩观,更好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又注重改革攻坚、法治建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绿”“富”共赢。

  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今年是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五年来,沿黄九省(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共建生态之河、富裕之河、文明之河、幸福之河,黄河治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从一域印证和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紧盯短板弱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聚焦生态保护,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要求落到实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要尊重水的规律。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支撑了全国12%的人口和17%的耕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而且部分支流出现了断流。必须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克服就水论水的片面性,真正做到以水为师,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尊重植被分布规律,密切关注气候暖湿化等趋势及其影响,加强水分平衡论证,合理采取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上游地区主要加强“中华水塔”三江源河流区等重要生态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维护生物良好栖息地。中游地区重点抓好水土保持,统筹考虑气候、水资源、立地条件和植被特征等生态因子,优化流域植被布局。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做好水资源配置和高效节水工作。下游地区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深入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加强近海水生态、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一体化系统修复。

  聚焦高质量发展,把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落到实处。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黄河流域既是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又被称为“能源流域”,产业倚能倚重、低质低效问题较为突出。要强化创新驱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加强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引领,布局黄河流域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黄河流域区域创新体系。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以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倒逼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积极发展节水型高效特色农业。要积极培育发展高成长型、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激发新动能,开辟新赛道。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及“一带一路”建设相融通,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聚焦文化传承,把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要求落到实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传承黄河文化基因,系统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建立黄河文化研究体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蕴含的时代价值。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做好黄河古河道、黄河古堤、摩崖石刻、大型墓葬、古村落、考古遗址等历史文物古迹的维护与保养,大力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黄河文化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创新黄河文化传播体系,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作者吴存荣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主席)


原文链接:http://www.tjszx.gov.cn/xxyd/system/2024/06/18/03001572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