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30 来源: 天津市政协 作者:佚名

  ● 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战略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创造新优势,塑造新动能,发展新产业,以先进的高质态的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为强大的内生动力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描绘个性化、具象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和形成机制,才能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场景,科学有效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模式、新产业和新动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和前沿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形成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是在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有效投资、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促使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生产力三个要素实现跨质的跃迁,加速现存质态的生产力进阶到“新”代际,使之发生“质”的蜕变。

  聚焦有效投资,推动要素质态升级。有效投资于劳动者,使其享有更优质、更长期、更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是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要基础。有效投资于劳动对象,能够促进产品创新,进而创造新的需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效投资于劳动资料,有利于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发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创新率,激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价值性作用。

  聚焦技术创新,推动要素质态升级。创新性技术赋能于劳动者教育,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劳动者获取教育资源途径,提高劳动者知识技能学习便捷性,以提高新型劳动者培养效率。创新性技术赋能于劳动对象,能够促使劳动对象实现创新性配置,提高资源服务新产品的创造效能,丰富有效供给的系列产品,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技术创新赋能于劳动资料,将有利于辅助新型生产工具创造,提高生产效率,创新产品,拓展新赛道。

  聚焦管理创新,推动要素质态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正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国家治理、市场经济、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建设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教育、人才和科技制度创新服务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构建高水平营商环境和要素流通机制,以多方面、统一性、系统性体制机制协同发力的方式,共同推动要素质态升级,以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

  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场景为蓝本,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科技创新为核心任务,塑造新质生产力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学技术发挥颠覆性创新作用。促进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基于我国国情和战略需要,厘清科技发展短板、堵点和卡点,进一步完善科学规划布局。我国已建设多个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新联合体平台、跨区域科技园等科技创新平台,下一步应在不断完善创新联动机制的同时,促使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高效协同创新,加强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落地,共同致力于研发创新能够解决国家战略发展问题、经济实践问题和民生社会问题等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使科技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锻造新质生产力基底。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聚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新型人才队伍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应对标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在人才集聚、培养、使用和激励等各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水平,推动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其次,应根据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所引致的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设计开放性、包容性和激励性的人才政策,营造人才发展与创新创业的系统性优质生态,主动引进战略人才和高精尖科技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最后,应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协同布局学历教育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与优化,创新基础理论教育融合现代产业发展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滋养人才成长提供土壤。

  坚持深化改革为重要任务,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应进一步创建更加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教育、人才与科技制度设计,以促进生产力三个要素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顺畅流动,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与发展。首先,建立健全更加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政府顶层设计指引作用,增强科技创新政策一致性,强化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设计具体而管用的科技创新制度,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其次,立足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与发展,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人才发展不仅要关注区域人才集聚、培养、使用和激励,还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以人才催化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后,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与优势,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学科壁垒,对接头部科技企业,打通技术理论理解与实践能力的通道,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交叉学科领域人才营造良好生态。

  始终运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解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辩证关系,以指导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需要通过“深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劳动、资本和环境等效率提升,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应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全链路、全条线,积极布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进一步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支撑力。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所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应以系统的、全面的、平衡的思维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把握新质生产力培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目标一致性、维度一致性和节奏一致性,以实现经济发展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方位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更需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在系统把握技术研发、产业赋能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节奏,深化技术赋能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升级。同时,加速培育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技术等新质生产力,以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互相哺育的方式实现二者的共同演进,进一步在拓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上持续发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质”态的能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激发数字新质生产力倍增效应,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工具智能化,促进数据要素等生产要素发挥乘数效应,还能够加速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节奏,优化科技研发流程,增强跨组织协同能力。因此,应进一步加速数字新质生产力培育,使之持续输出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此外,还应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加速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还有利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增强数字技术输出能力,加快布局大数据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智能传感、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数据存储+算力调度+装备制造+应用服务”的大数据全产业链,是持续催动数字产业化发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加快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钢铁、新材料等产业数智化转型,鼓励先发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以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是释放数字新质生产力潜能,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协同部署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将进一步加速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新动能。

  (作者耿子恒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大数据与产业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链接:http://www.tjszx.gov.cn/xxyd/system/2024/07/30/03001605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