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在“最佳”上着墨 在“国际”上谋篇 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水平

发布时间:2024-08-14 来源: 上海政协 作者:佚名

  22.jpg

  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文化发展的主基调。新时代新征程意味着新起点、新方略和新实践,正应借此契机自上而下统一认识、自下而上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水平和能级,进一步丰富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内涵和外延。

  使命引领

  上海从“十五”计划开始建设国际性文化交流中心到“十二五”规划明确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顶层政策话语因时而变却又一脉相承。加之经典黄浦、时尚静安、现代浦东等行政区主动定位以及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等行业性定位,政策话语轮廓基本定型。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必要在“最佳”上着墨、在“国际”上谋篇,进一步理顺“对标谁”“影响谁”的战略格局。

  一方面,从对标全球城市转向对标一流城市的卓越维度。从定位于国际文化大都市起,上海就着眼于与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大都市进行对标,并着手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新时代新征程上,应扬弃“东方巴黎”或“远东纽约”等简单化对标逻辑,积极借鉴世界城市文明精华,在文化影响上对标纽约,在文脉保护上对标巴黎,在文化特质上对标东京,在文化产业上对标洛杉矶,创建城市文明和文化新形态。

  以博物馆展示空间为例,上海似乎很难在“天宝物华”方面走纽约的“避风港”模式,亦难以走北京的中央级馆藏模式。可考虑换个视角,回归“博物馆城市”的本意,将城市整体视为一座博物馆,着力于面向未来、面向科技、面向城市产业特质的内容建设,借力交通便利和人流密集度发展巡展中心,借力企业专题收藏和个人专业收藏丰富城市博物展示的内容体系。

  另一方面,立足大都市、背靠长三角、面向全世界拓展和强化文化影响力。经验表明,城市文化影响力的范围主要取决于腹地的广阔程度、发展水平和文化距离。从世界版图来看,无影响腹地,则不成文化大都市。伦敦是英联邦体系的文化首都,“美好时代”的巴黎是欧陆文化中心,莫斯科是冷战时期东欧中亚社会主义阵营的文化圣地,上世纪后半叶的纽约是全球文化之都,迈阿密则是拉美离岸文化中枢。

  上海的文化影响范围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大圈层:从广阔的内地进入长三角地区,上海的文化影响力呈现指数型上升,文化认同度和首位度陡增;上海的海外认知度高、全球链接水平强,又具有新奇别致的文化氛围,是海外人士赴华的重要落脚地,是国内文化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之一。

  固本出新

  从全球视野来看,文化大都市往往具有浓郁的原产地特征,如洛杉矶的电影、纽约的广告传媒、伦敦的戏剧表演、东京的动漫游戏、巴黎的高定时尚。近年来,上海的阅文、喜马拉雅、米哈游、哔哩哔哩、得物等垂直数字内容服务企业,开创和壮大了网络文学、非音乐音频、二次元移动游戏、潮品社群等细分领域,具有典型的“魔都”原产地特征。今天的经典诞生于昨天的通俗之中,今天的流行中孕育着明天的经典,在去芜存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假以时日,诸多类型创新终能汇成展示城市能级的文化潮流。

  从文化集聚区来看,百老汇、曼哈顿分别是纽约歌舞剧和媒体业的代名词,西区代指伦敦戏剧业,左岸代指巴黎艺术人文圈,秋叶原代指东京动漫业,好莱坞代指洛杉矶影视业。这些集群是全球文化产业的高等级节点,是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文化产业地标正在逐渐形成,如前往宜山路探访游戏公司群落、在灵石路探访电子竞技战队。文化产业的工作方式作为一种景观,可以与城市空间相互耦合,可以提升空间文化标识度。

  在此基础上,可围绕主题、线路和流量,进一步提炼文化地理标识。无论是伦敦西区的戏剧,还是纽约百老汇的歌舞剧,都有主题高度集中的特性,这样才会让人将演艺主题与空间标识联系起来。上海在人民广场、虹桥、静安等区域有多个演艺规划,如能在主题聚焦上有突破,再辅之以空间上的链状线路,有望汇聚更多网上流量和线下人群。另外,眼下设立各类纪念馆的呼声很高,可合理利用闲置场馆和商办空间,积极研究集中集约设立纪念场馆等事宜。

  还要看到,雷恩之于伦敦、高迪之于巴塞罗那、奥斯曼之于巴黎、邬达克之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说明城市的规划、建筑和装饰如同画作,应有专属的人物、风格、流派和故事。一段时间里,上海的城市设计更多表现为全球知名事务所的“用武之地”,作品多而人物少、观感多而风格少、主体多而流派少。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用匠心施以点睛之笔,可以部分弥补此前遗憾,进而引领大众审美、提升城市气质。

  扶植方向

  上海因人口密集和经济活跃,中心城区的展示、表演、餐饮、书店、景点、商铺、健身等功能交错,文化元素的背景化、场景化特征鲜明,造就了静安寺、南京东路等高能级商圈,荟萃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城市新场所和新景观带。

  高能级的文体商旅融合发展,往往围绕各类品牌的风格、等级和原创展开。从上海中心城区的实践情况来看,一线品牌鳞次栉比的格局已然媲美国际大都市,辅之以迎合Z世代的商业模式以及沪上特色的烟火气,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休闲者。舶来品码头功能势头良好,不乏首发、首展和首秀,略显遗憾的是本地先锋时尚原创功能有所不足。这是值得重视的扶植方向。只有持续构建耳熟能详的消费符号,才能将“流量”切实转化为“增量”。

  总之,要聚焦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对标一流并追求卓越,在守正基础上创新风格、引领潮流,把城市本身作为艺术品、作为画卷、作为博物馆、作为不落幕的舞台、作为泛在的文化服务,努力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走出上海道路、开创上海模式,打造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shszx.gov.cn/shzx/wyxl/content/9371fb50-8c5d-4bae-b331-3199bff078d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