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

发布时间:2024-08-18 来源: 山东政协 作者:佚名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 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全面研究和深入解析“新质生产力”,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中的“新”与“质”,对于新时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流水前波让后波,芳林新叶催陈叶。新与旧相对,所谓新质生产力的“新”指的是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目的的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实体性结构要素,是一切时代的生产力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劳动者。劳动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是主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的大背景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劳动者,与传统劳动者呈现明显差别。“新”劳动者具备更高的创新意识、知识储备和劳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智能设备,能够促进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二是“新”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主要以能够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和数据资源为新的劳动对象,“浩瀚的数据海洋就如同工业社会的石油资源”,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能。与以物质形态且未加工的原材料为劳动对象的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具有现代高新技术化、数智化、虚拟化和自生成化等特质。“新”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也在不断迭代、深化和拓展,大至天体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为“新”的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渗透到各行各业,由此衍生巨大的发展空间,持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迁。三是“新”劳动工具。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质态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传统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基础设施、能源、机器设备等。进入全球数智化时代,劳动工具呈现出数字化和智能化新特征,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光刻机、云服务、物联网以及智能传感设备等将成为“新”的劳动工具。“新”劳动工具的广泛应用,对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质”。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新质生产力的“质”主要强调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在整体质量上的提升和跃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质态。新质生产力把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从而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要素不仅在量上有新的增加,而且在质上有跃升、在结构上有新的组合优化,要素之间的联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除了自然、劳动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外,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数字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突出作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优化了要素结构,促进要素向多元化、高级化发展,要素之间的联系逐渐打破时空限制,出现新的组合方式,要素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要素的范围、种类和规模也在发生变化,以前未能成为生产要素组成部分的海洋、太空等要素在生产力跃升方面也逐渐展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二是质效。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工艺、商品品质大幅提升,而且能够以新技术新产品激发新社会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强调关键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突出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经济发展布局中的关键作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的辩证关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两者辩证统一。其一,“新”是“质”的必要前提和准备。新是前提,只有新才能突破旧,才能在本质上改变传统生产力,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发展,不墨守成规,以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来源是科技创新,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保证新质生产力相比于传统生产力在质的方面不断跃迁和迭代。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双重压力,既要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的“脱钩断链”“小院高墙”“去风险化”等高新技术封锁,又要突破国内科技创新瓶颈,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性技术“从0到1”突破,这对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底座至关重要。其二,“质”是“新”的必然结果和最终目的。质变是根本性的、显著性的突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当颠覆性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时,必然引起传统生产力的核心因素的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质”是不断创新的必然结果和最终目的。只有“质”的突破、提升和跃迁,才能保证新质生产力真正超越传统的旧生产力,实现质的迭代。在新质的基础上,生产力又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从而达到以“质”促“新”的目的。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有“新”的形态规定性,而且要有“质”的内在约束性,要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新”的有效增长。新质生产力要求必须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和内在韧性。其三,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辩证统一。一方面,质变虽然具有突发性,但是却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产生“新”质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新质生产力是在阶段性创新成果接续突破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或短板的基础上积聚形成的。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新”与“质”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两者体现为新质生产力的渐进性突破和飞跃性发展的统一。因此,必须牢牢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创新成果市场化,实现“新”与“质”的良性互动,从而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是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密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这个物质基础直接体现新质生产力。新时代发展必须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与“质”。一是坚持以“新”促“质”。要使创新发挥好“动力引擎”“开路先锋”的作用,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增长,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成长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着力点。二是坚持以“质”促“新”。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供给。首先,做好“从0到1”的原始创新,通过资金投入实现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突破;其次,做好“从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专利创新,形成产品功能样机;最后,做好“从100到100万”的产业化,使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三是坚持“新”与“质”的良性互动、辩证统一。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引导新质生产力科学发展,秉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先立后破、模式多元化”原则科学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片面化、一哄而上、泡沫化搞新质生产力;必须坚决反对一蹴而就,坚持久久为功,不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梁飞,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婷婷,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原文链接:http://www.sdzx.gov.cn/articles/ch02373/202405/9b24be60-d34a-4f99-8a96-12d37de2e06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