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政协会议 > 正文

锚定建成教育强省目标 以高水平履职服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省政协十三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分组协商讨论侧记

发布时间:2024-12-24 来源: 云南政协 作者:佚名

  

  第一组协商讨论会场

  

  第二组协商讨论会场

  

  第三组协商讨论会场

  

  第四组协商讨论会场

  

  编者按:12月18日,省政协十三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围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云南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支撑”深入协商议政、开展民主监督。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分别聚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基础教育上台阶,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职业教育提质效,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教育出成果,打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主题进行分组协商讨论,委员们积极发言,会场氛围热烈。

  第一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云岭教育家”

  ■记者董荣蓉文·图

  在省政协十三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分组协商讨论第一组会场,与会人员聚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主题建言献策。

  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赵金、省政协副主席陈玉侯参加分组协商讨论。

  “与发达地区、毗邻地区相比,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教育起步晚、起点低。”省政协常委苗有发率先发言。如何进一步全面提升迪庆教育质量?苗有发建议,省级层面应进一步重视、关心和支持迪庆教育,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师资力量,促进迪庆州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应按照相关政策,对迪庆实行“以省包校”方式,带资金、带项目、带团队,形成“组团式教育人才”援助迪庆的格局。搭建“全省中小学教师资源库”,及时掌握各科目任课教师带班情况,结合受援地学校学科需求,科学合理调配学科教师。

  “教育兴,则云南兴;教育强,则云南强。”省政协常委何雪峰说:“当前,云南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对‘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还有明显的不足。为此建议,应将培养‘云岭教育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程来谋划推动。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培养路径和培养办法,优化骨干教师、‘云岭名师’和‘云岭教育家’系列梯次结构,用教育家精神扎实推进云南教育‘大先生’的培养。完善推荐评审认定办法,保证公平公正和信度效度,采取‘个人自荐+专家推荐’、第三方评审、社会评价、组织认定等规范程序。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障,充分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云岭教育家’的‘领头羊’示范引领作用,让教育家精神在全省教育系统中得到弘扬传承,促进教育家精神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识。针对我省融合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省政协常委普雁翔建议,应充分发挥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制定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工作管理办法,提高特殊儿童教育安置评估的准确性。加强融合教育师资队伍规范化建设,将融合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并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增加融合教育考点,职前、职后师资培养“双着力”,全面提升普通教育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关注融合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规范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教育评估工作,精准把握特殊儿童教育需求,注重课程教学调整工作,增强融合教育课堂有效性。加快形成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积极创建平等、接纳的融合教育校园环境。

  省政协常委夏雪山长期关注我省数字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发展工作。他指出,当前,我省在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如数据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体现,全省范围内由不同企业掌握管控的多个数据采集系统导致全省数据相互孤立等问题亟待解决。“可建设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云南基础教育数据汇聚平台,可考虑汇聚到省大数据有限公司的公共数据平台中。”夏雪山认为,伴随数据采集量的增加,采用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方法,有利于对教育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全省教育画像,通过可视化形式分析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可建设完善智慧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推动平台资源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全省各地各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目前,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省政协委员何纾建议,应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其在家长学校中的“培训”功能,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实践活动等,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成果,同时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强化政府支持,教育部门组建专业技术队伍,构建家庭教育“云端服务站”,为家长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专业的家庭教育服务。将家庭教育服务点延伸到村组、社区,在农村地区和城镇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服务点,为当地家庭提供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服务和指导。建立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第二组

  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优质学校

  ■记者钟颖文·图

  在省政协十三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分组协商讨论第二组会场,与会人员聚焦“基础教育上台阶,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主题,围绕留守儿童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教研体系建设、加强体育教育等话题深入探讨与交流。

  省政协副主席李玛琳、王以志参加分组协商讨论。

  省政协委员孙耕耘说,家庭关爱、生活教育严重缺失等,给多数留守困境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等诸多方面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她建议,应进一步健全关爱救助保护机制,强化家长尤其是留守困境儿童家长的监护和教育主体责任,通过实行“校内代理家长”制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校帮扶能力。同时,继续将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作为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教育保障能力和实效。此外,积极加强源头治理,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带动留守困境儿童家庭自主发展、增加收入。

  省政协常委赵燕蓉说,“名师工作室”将“名师”从单一学校的“部门资源”转变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的“公众资源”,通过“名师”引领和团队协作,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教育事业发展。我省也相继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名师工作室,发挥了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促进我省中小学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从我省一些地方的实施情况来看,名师工作室建设仍存在诸如遴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标准不一,工作室定位不清、管理不善,监管评价不到位、成果转化不明显等问题,制约其作用的发挥,影响广大教师对工作室的参与度和认同度。为此,她建议,应合理配备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构建科学管理运行体系,精准分解落实名师工作室目标任务,强化名师工作室示范辐射作用,帮助周边地区或学校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体育教育也是与会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现代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协调性较弱、运动灵活性不足、肥胖等问题,这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滞后有着密切关系。”省政协常委高芬说,对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程设置单一、体育基础设施短缺、教学方法陈旧及手段单一等,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明显短板。建议创新体育教育思路,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完善体育教学设施建设,革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进一步补齐体育教育发展存在的短板,促进中小学生强健体魄、全面发展。

  “校园食堂食品安全关乎下一代身体健康,事关学校乃至地方形象,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省政协委员蒋坚桥建议,应推行校园师生同餐、部分家长陪餐制度;强化制度建设,督促食堂及食品经营者落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全程监管和日常监督,严把校园食品安全关,共同守护好校园“舌尖上的安全”。

  “教研系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省政协委员高淑琴认为,当前,我省中小学教研体系为推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改革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教研职责定位不明、教研队伍质量有待提升、缺乏科学的教研工作评价体系等问题。为此,她建议,应明确教研职责定位,建立上下贯通的教研机构,逐步规范教研机构与相关人员。建设高质量的教研队伍,把好教研员入口关,建立健全教研员“老带新”机制,提高教研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创建教研工作科学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推动我省教育高质量发展。

  同时,大家还就加强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话题作书面发言,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组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记者王碧炜文·图

  在省政协十三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分组协商讨论第三组会场,与会人员聚焦“职业教育提质效,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题深入交流探讨。

  省政协副主席高峰、李学林参加分组协商讨论。

  “发展需要很多的科学家、工程师,但也需要很多的能工巧匠。”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职业院校办学师资力量薄弱、产教融合不深、服务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与就业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难以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针对以上挑战,常委们纷纷建言献策。

  “应进一步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按相关师生比标准配齐教师,解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师不足的问题。”对于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力量,省政协常委黄丽云建议,应增加特聘教师指标,提高特聘教师工资待遇,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吸纳行业内顶尖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立德技兼修、结构合理的现代职业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师资源,让普通教师通过专业培训积极转型、让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跟岗实践或外出培训等途径实现能力提升,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

  省政协常委朱宏春表示,应持续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分步实施硬件设施提质达标工程,拓宽“双师型”教师准入渠道。他建议,采取试讲、技能操作、专家评议等方式,支持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通过直评直聘兼任专业课教师,充实壮大优质师资力量。

  针对产教融合不深的问题,省政协常委陈翡敏建议,应深化产教融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校、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同制定产教融合培养目标。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由“学科导向”转变为“行业岗位需求导向”,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生产环境、流程、生产技术和文化融入生产基地实践中,促进协同育人。

  省政协常委熊梅则提出探索“政企校”合作模式,创新建立院校与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制度。推动相关主体共建产业学院、生产型教学工厂,共同开展招生和教学,推进高技能人才“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搭建骨干院校与优质企业合作对接平台,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建立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为了保障职业教育产业学院顺利运行,针对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省政协常委蔡俊丰提出,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其顺利运行。建议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建立“理事会+院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管理机制。理事会由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代表组成,负责决策和监督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和重大事项。

  “近年来,我省在跨境职业教育领域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和努力。”在跨境职业教育领域,省政协常委丁仁展指出,当前,存在对境外职业教育生源求学和就业的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与部门联动,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边境与滇中城市群职业教育资源。探索边境县(市)跨境生源与省内院校中文师资力量结合,开设双语培训夜校和中文、中国通识等课程。在外籍学生中文考试合格后,择优转录到州(市)或滇中职教园区进行专业技能培养。

  同时,大家还围绕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待遇、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

  第四组

  汇聚协商之力助力高等教育“结出硕果”

  ■记者 魏溦文·图

  在省政协十三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分组协商讨论第四组会场,与会人员聚焦“高等教育出成果,打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主题进行协商讨论,谈经验、聚共识、话发展,共同展望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

  省政协副主席杨宁、何波参加分组协商讨论。

  高等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奠基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才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如何打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省政协常委杨晓红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积极挖掘岗位需求潜力,扩大岗位供给。高校应关注人才供需矛盾,以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推动学科专业布局与地方发展、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在于构建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是第一引擎,强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建议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师人才长效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实现云南省‘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高校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省政协委员董和春认为,应启动专业博士改革专项工作,为紧缺急需学科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政策、项目、平台、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同时,以面向国家和云南省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优化专业博士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质量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专业型科技人才,支撑云南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与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要实现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专业水平卓越、综合素质优良的运动员队伍,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夯实发展基石。”省政协常委王全建议,应强化学校体育教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热爱,深化体教融合,打破传统选拔壁垒,构建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人才数据库,为云南省体育人才储备提供坚实支撑。

  “高校作为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的重要来源,应在科技赋能行政管理方面为社会作出示范。因此,切实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能,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并解决的关键问题。”省政协常委王东建议,应实施新一轮高校行政管理“放管服”改革,参照借鉴“互联网+政务服务”成功经验,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科学核定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修订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省政协常委杨昆建议,应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更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新增服务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鼓励支持云南高校积极争取布局建设更多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组织机制,梯次培育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学家等创新人才队伍,不断满足科技攻关多元人才需求,并鼓励各类人才走出学校开展实操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与会人员还围绕加强自然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中老教育合作等话题作书面发言,并贡献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聚焦中心发言,共谋发展蓝图。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发表真知灼见,在思想碰撞中凝结“智慧之果”,在交流研讨中汇聚“政协之力”,为推动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竭忠尽智。

  

  


原文链接:http://www.ynzx.gov.cn/cwhy/275422.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