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基层动态 > 正文

以文化塑魂 激活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7-14 来源: 陕西政协 作者:佚名

  □ 记者 谢昊天
乡村旅游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文化的深厚滋养。为全面深入了解汉中市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发掘利用情况,促进乡村旅游文旅融合向更深更广发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7月7日,汉中市政协副主席李芳主持召开市政协六届六次常委会议,围绕“汉中市发掘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发展”议题进行专题协商,委员们从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做好“体育+文章”、讲好乡村故事等在交流发言中积极建言献策。
“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0处,建有博物馆26座,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个。”会上,汉中市副市长王红艳在介绍有关情况时说。
汉中具有厚重的地域传统文化、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这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潜力,成为汉中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强大优势。”汉中市政协委员、市文联主席张芳建议,继续充分挖掘汉中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持续举办朱鹮节、熊猫节、油菜花节等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旅游软实力;充分发挥张骞丝路文化、蔡伦造纸传说、诸葛亮智慧文化及丰富的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优势,结合西北联大抗战文化、朱鹮熊猫等绿色生态文化、秦岭山地民宿文化、休闲康复养生文化等多个维度,培育汉中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形成集康养、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物以名贵,地因名人而胜。”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教师丁锐认为,汉中除了刘邦、韩信、张骞、诸葛亮、蔡伦等历史文化名人为游客瞩目外,张良、萧何、明代第一直臣方孝孺、明瑞王朱常浩、章草宗师王世镗等诸多历史文化名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利用。
丁锐建议,要加强宣传推介,可建立历史名人文化广场或主题公园,并通过电子显示屏等途径宣传名人故事、传说及主要成就;将历史文化名人典故以社火、汉调桃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演出,或拍摄历史文化名人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在主流媒体播出,让历史文化名人走进游客、濡染心灵。
留坝县营盘村依托足球训练基地吸引女足国家队及省内外青训队伍参赛训练,包装骑马、射箭、越野摩托等体验项目激活了当地旅游产业。据统计,近年来在营盘村累计参赛训练的球队达300多支、接待运动员及游客逾10万人次,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达3000多万元。
“当前,体育助力乡村旅游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体旅融合、镇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传统文化项目发展和全民健身知识镇村普及推广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汉中市政协委员、汉中市体育局党组书记苏智刚说。
苏智刚建议,凝聚相关部门、县区力量,找准体育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和发力点,坚持融合发展思路,以打造体育小镇为突破点,以筑牢镇村体育设施、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支持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为构成,推动体旅融合走深走实。
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汉中市政协委员、市中心血站职工冯丽娟看来,发展乡村旅游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谁发展”“谁来发展”两个问题。
“村民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礼仪、节庆活动是乡土文化的‘源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冯丽娟说,发动老百姓参与乡村旅游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冯丽娟建议,在规划设计上,党委政府要从多方面引导、鼓励村民,支持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村民予以优惠或补助,积极探索推行“村党支部+企业+村民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模式,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汉中全市现有各级非遗名录项目505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2人,建有非遗展示馆13个。宁强县政协委员、县直机关工委纪工委书记梁凡建议,要活化非遗助力乡村旅游,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方式,推动非遗与产业、节会、旅游、教育、科技相融合,不断增强非遗的传承传播力,释放非遗消费潜力。大力推进非遗进景区、进乡村,依托旅游景点、乡镇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等文旅资源,深度植入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常态化进行展示展演,使游客在游玩中领略非遗风采、感知非遗魅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sxzx.gov.cn/sxgz/5370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